對于癌癥患者及家屬而言,理性認知癌癥比治療更具有現實意義。確診患癌后,制定一個理性的癌后康復和生活規劃,這不僅事關患者如何度過一個有質量的癌后余生,也涉及家屬成員的生活和幸福感。
一、“貨比三家”式會診沒有意義
癌癥的最終確診需要依靠病理診斷?;及┎皇且荒陜赡甑氖聝?,所以診斷報告也不必急于一兩天就出。給病理醫生足夠的時間,從容檢查才是保障病理診斷質量的前提。
對于患者及家屬而言,剛拿到病理診斷報告時的震驚、惶恐難以避免,一時半會兒想不通、不能接受患癌的事實、糾結于為什么患癌的偏偏是自己或自己的家人,這樣的心情和情緒波動可以理解。
但是,過度質疑醫生的診斷,反復在多家醫院會診,采用“貨比三家”的心態來看病未必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心有不甘”常導致過度治療
目前,癌癥的治療方法很多??墒?,但凡是要用多種辦法解決的問題,也就意味著缺乏有效辦法。癌癥治療就是如此。
雖然,并非所有癌癥都需要手術,但是單一的治療方法往往不能治愈癌癥,一般需要多種方法聯合使用,制定一個綜合性的聯合治療方案很重要。
此外,多種因素導致的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確定很普遍。這其中來自癌癥患者及其家屬的“心有不甘”是重要原因。
癌癥的預后或生存期與癌癥分期密切相關。雖然,隨著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方法的發展,一、二期癌癥的預后取得很大改善。但是,三、四期癌癥的預后依然很差?;颊吆图覍賾M早調整心態,理性接受癌癥的結局,保持平和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三、“善意隱瞞”無助于病情改善
患癌確實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患者及家屬短時期的情緒波動在所難免。但是,家屬對于患者善意的隱瞞無助于病情的改善,也未必會起到好的作用,甚至會有相反的作用。
因此,及時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幫助患者盡快度過情緒波動期,制定一個與家庭經濟狀況相匹配的癌癥治療財政支出預算和適宜的綜合治療方案,規劃一個遵從患者意愿的帶癌生活方式,平和地度過癌后余生,對于患者而言或許更有意義。
總之,理性看待生命,盡早規劃一個與患者自身及其家庭狀況相適應的癌癥治療與康復計劃,才是積極治療癌癥之根本。
本文轉自健康時報